Site icon Chi

時光旅行:刺蔣鎮山案策劃者張欽泰先生1965年的香港見聞 Hong Kong in 1965

Tjitjalengka

ms Tjitjalenka, year of build 1939 (N.V. Nederlandsche Scheepsbouw-Maatschappij, Amsterdam), IMO number:5536257, Koninklijke Java-China Paketvaart Lijnen. Royal Interocean Lines. Engine: Gebr. Stork & Co. N.V., Hengelo. 6 Cylinders, 2-stroke single-acting, 1 screw, power 6000 BHP, speed 15 knots

今日是四二四刺殺蔣經國案五十年的日子,令我想起一本相關書籍,是講述一個平行發展的刺蔣計劃。讀者可能好奇本站以香港為主題,為何談到刺蔣案?故事是這樣的,在臺北讀書時,Chi喜歡於校外參加文藝活動。2016年4月24日,就出席了「刺蔣,鎮山」一位海外台獨運動者的行動與見聞:新書發表會。活動現場持學生證可獲贈該書乙冊,我不例外領到一本。這本書作者書寫從臺灣航往至巴西見聞,令我回到1965年6月底的香港。

作者張欽泰先生,是228受難者家屬,因在國文作文課「我的父親」作文寫「我的父親在228被壞人槍殺了」而觸犯政治禁忌,其母親擔心他日後被追究,逐與作者移至巴西大仔(作者兄長)處避禍。

作者與母親在基隆港上船,乘坐的是因二百多名台灣旅客要前往巴西和阿根廷而首度停靠基隆港載客之荷蘭籍日本移民船「居家蘭加號」(Tjitjalengka),曾是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皇家海軍的醫療船,救人無數,十分有意義,可謂一直都象徵著「希望」,有如挪亞方舟,這就是我們現在需要的生存意志。

經過三日多的航程,第四日黎明前到達香港,在維多利亞港下錨,停留三日。作者對香港留下好印象。

第一日

當作者感到船身越來越平穩丶船速越來越慢時,就趕快跑到後甲板上,聽到「漉漉漉」的急速落水聲船錨⚓️已沉入海中,代表大船已停泊在香港維多利亞港。首先映入作者眼簾的是維港兩岸,左岸,是一大片高樓大廈的香港島,右岸是數層高樓房的九龍。香港可是作者母親首次離開臺灣的第一個旅遊地點。

當時,香港的海關程序原來相當簡單。只是有海關小船在內幾位官員想選巡視一下就離去。可以説是自由世界。然後已經有幾艘小型接駁貨船前來起缷貨物。由於停泊在海中,有交通小船來往大船丶香港島和九龍之間。

當年香港景色片段

作者憶述早上只有日本人和洋人上岸,台灣旅客全都留在船上。午餐的時候,有一位香港西裝師傅上船招攬生意,度身訂造的西裝和襯衫只花兩日就可以交貨,作者母親早在台灣就知道香港西裝師傅手工細緻丶交件迅速,所以就給了訂金為作者訂了夏秋兩套西裝。

及後,作者母子跟隨西裝師傅乘坐交通小船前往香港島,不到20分鐘就到天星碼頭,上岸走路不遠就是中環,母子在岸上特別是大排檔的食物美味可口丶價廉物美。口碑在台灣鄉親間傳開,故此有一些人準備隔天上岸觀光。

第二日

作者母子偕同幾位同鄉乘坐山頂纜車,天氣晴朗,在太平山頂盡覽維港兩岸景色,先生留意到山腳下高樓大廈、維港內的大客貨輪與小型遊艇,以及九龍延綿的山丘。(山脈)並沒有太深入觀察。

第三日

嗇色園黃大仙祠在當時已是一個景點。作者指出他聽說黃大仙祠簽籤靈驗香火鼎盛,自尖沙嘴碼頭上岸後,就與眾人前往參拜,添香油和求籤,求得上上籤。巧合是作者後來讀書與事業皆有成。

當晚,為作者量身訂做的兩套西裝已做好送到船上,作者試穿指度身訂作的西裝表示不用修改就很合身,雖然還是三分學生頭,但穿上西裝「英挺帥氣」。

作者最後對香港評語:

香港丶九龍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街道清潔大排檔整齊乾淨比台灣的攤販好得多;訂作西裝也沒拿了訂金就逃跑,欽泰母親説香港人的守時守信用,跟日治時代的台灣人一樣。日本或英國的異國殖民統治跟中國人的統治高壓手段雷同,但是日本或英國官員講究效率!不收紅包!不貪污!

看到這,很希望香港人的良好工作態度能夠維持,差的則變好,而香港的街道會乾淨一點。不過到底那個時候的香港官員貪不貪污呢?應該是有,尤其差人。我想作者當時年輕不了解。

香港當年街道的片段

為何只有小部分臺人上岸?

作者指出台灣鄉親離鄉別井移居到異國的惶恐心情。這令我想到香港的事~

啊!希望因各種原因而移居海外卻仍心懷家鄉的香港人,終有一日能夠回到香港團聚。香港是我們的家。另外,台灣鄉親不用怕,香港歡迎您,我們需要錢,我們需要生存。

後來

貨船在日頭(白天)運送貨物至大船。有華人丶歐美白人丶印度人丶馬來西亞人丶印尼人在香港登上此船,經七丶八天時間航往新加坡,大多在新加坡下船。大船經過多個停靠點到達巴西聖多士港。

船上的香港人事物

香港特產?

作者母親在香港買了仙楂(山楂)和陳皮梅,航往新加坡時與乘客分享。這是在南北行或中藥房購買?

香港上岸的乘客

作者説道有一對50多歲的陳姓夫婦,是從香港上船,他們喜歡中國菜,祖籍廣東梅縣。陳先生祖父母到模里西斯作長工,三代有成得一大農場;陳太太是移民第二代。兩公婆的語言是客家話,普通話則不太好,與作者是以普通話加英語溝通。兩夫婦並邀請作者母子和兩位同船的客家人到他們農場參觀,農場大概有二百多公頃,主屋是白牆紅瓦的殖民地式平房,午餐是西式烤肉全餐,是作者首次在戶外品嚐如此豐盛可口的美食。

陳氏夫婦在船上經常講我們模里西斯人,而不是講我們中國人,令到作者感到有點奇怪。上岸後,作者與只懂一點客家話的陳家(第四代)二子以英語交談,作者詢問二子為何不是中國人,二子的「我是模里西斯人,我愛模里西斯,我是華人後裔,但不是中國人」令作者畢生難忘。(48-49頁)這反映二仔有種族觀念,但有意識到種族不必然等同國家的概念。

題外話:我好奇的是陳姓夫婦,為何會在香港上船呢?在此處沒有交代。不知道後來那個農場經營狀況如何呢?

想起大學有一個同學也是祖籍梅縣人,可是當時對他説,不知道梅縣在哪裡⋯⋯作為廣東人,真羞愧。😂

香港船員

作者與服務員領班香港人「阿Sir」關係不錯。阿Sir懂得講華語,作者謂上岸所買回來的零食丶點心總會分領班一點,所以對阿Sir不俗。

從模里西斯開往南非,阿Sir通知作者前面海域有很多鯊魚出沒,可以船行垂釣,作者就召集20多位青壯男生釣魚作娛樂,待鯊魚上船後就解開魚鈎,擲回海上放生。我在想,這會否傷害鯊魚?也看出那時保護動物的意識低落。(50-51頁)

南非之後船往西行至巴西,阿Sir通知班船在十天就接近赤道船上會舉辦赤道祭,希望台灣鄉親推出兩個表演節目(54頁)

到達巴西北練港(Belém)後,作者看到有一位香港船員和其他船員在船上與船下豪華快艇作走私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用繩索和塑膠袋。作者後來偷偷問領班香港人阿Sir那些是什麼貨品,阿Sir並沒有講話,只指出手腕上的「手錶」。我真好奇那是香港的手錶嗎?

作者指出香港船員在岸上大買特買亞馬遜河的瓜拉娜(Guaraná)粉—一種男人強壯劑。(66丶80頁)

真好奇買咁多,是自用還是轉手?兩樣皆是?好不好用呢?有機會試一試。😂

最後,作者在談及船上因個人發展考慮,與臺灣同鄉女仔戀情告終時,謂情境就像臺灣當時流行香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黃梅調。這反映香港文化在當時具有一定影響力。(69頁)

以上就是此書有關香港的地方~

簡單而言,這是一本好書,作者分享他在上世紀臺灣故事、航海記事、巴西見聞和志業詳情。之後購得和閲畢修訂新版後,會有完整介紹。

相關網站:

Facebook Group:

Hong Kong in the ’60s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K60s/

1960s Hong Kong

https://gwulo.com/1960s-Hong-Kong

備註:

  1. 新書發表會後門咖啡空間不大,位置(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2段332號)不怎麼繁華,然在臺灣大學(尤其社會科學院)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近,不算太差(差在不在公館站-臺大前門附近),2017年1月已轉讓給點亮咖啡The Lightened(自台北市溫州街74巷5弄3號1樓遷入現址,我也有去過溫州街舊址)一樣都是人文主題的咖啡店。Nice!
  2. 贈書有史明的簽名,而當日到神秘嘉賓就是史明~史明使用台語發言,是Chi第一次近距離看他。
  3. 內容主要自該書初版第二章〈航向巴西〉34-37頁〈香港見聞〉。
  4. 此書在2017年3月有修訂新版。
  5. 張欽泰先生非作者本名。本名是王文宏先生,在史明的獨立台灣會化名為史清台。http://www.tahistory.org/wp-content/uploads/2016/12/%E7%8E%8B%E6%96%87%E5%AE%8F%E5%85%88%E7%94%9F%E8%A8%AA%E5%95%8F%E7%B4%80%E9%8C%84.pdf
  6. Feature Photo Credit: https://www.flickr.com/photos/nedlloyd/42494443794
Exit mobile version